欢迎您登陆114名医导航! 支付宝/微信快速支付    

返回首页帮助中心 | 手机版

首页 > 动态新闻

北京时间:

老年人听力下降,能挽救吗?

2025-04-27 16:32:51  [来源]:上海九院

随着年龄增长,不少老年人的听力会逐渐下降。有些人认为这是衰老的表现,是正常现象,且无法挽回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 

1、听力下降,危害身心健康       
很多人认为,听力下降只是影响交流。最近的一些临床研究发现,它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有较大影响。现代社会,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生活习惯改变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偏少,如果因听力影响交流,不愿意参与社交,会更加封闭自我,引发很多心理问题,甚至导致性格改变。长此以往,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,痴呆的发病风险增加,甚至影响寿命。有研究显示,中度听力损失(平均听阈为41~60分贝)及以上者,如果不干预,发生痴呆的概率是听力正常者的3~5倍。
此外,听力下降还会影响家庭和睦。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例,夫妻双方有一方存在较重的听力障碍,没法交流或交流困难,相互之间会产生摩擦,不能共同应对社会生活。
      
 一般来说,65岁以上人群,轻度(平均听阈为26~40分贝)到中度听力损失的患病率达1/3;75岁以上者,患病率近50%;85岁以上者,患病率达70%;90岁以上者,患病率约90%。因此,老年人应每年进行听力筛查,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
2、听力损害,可以避免       
正常情况下,人的听力约从30岁开始逐渐衰退,随着年龄增长,每年损失(听阈升高)1~1.5分贝。导致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比较复杂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性聋。究其原因:一方面,是遗传基因所致,有些基因会让听力慢慢下降,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明显的听力障碍,称为迟发性或渐进性听力下降,不可逆转;另一方面,是逐渐积攒的听力损害所致,比如长期处于噪声环境、长时间佩戴耳机、病毒感染等,久而久之,导致听力障碍。遗传基因导致的听力下降难以避免,但有些导致听力损害的因素是可以干预的,如果及时控制,可减缓听力下降的进程。

1.感染  
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导致听力损伤的重要原因,常见的有中耳炎、上呼吸道感染等,严重者可导致突发性耳聋。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患者全身状况、生活方式相关,比如:冬天气温下降,人体抵抗力下降,加上熬夜、情绪激动、慢性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,容易感染病毒,进而损伤听觉及前庭平衡器官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规律作息,尽量少熬夜,可降低病毒感染风险,进而减少听力损伤的发生风险。

2.噪声  
有观点认为,老年性聋与人一生经受的噪声长期作用累加有关。因此,从小就要避免强噪声长时间接触刺激。比如: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,尤其是戴耳机听节奏感强、音量大的摇滚音乐等;乘坐飞机、地铁、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时,可佩戴降噪耳机;避免长期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,如跳广场舞、唱卡拉OK等。

3.化学毒性物质  
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,如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顺铂等,可能损害听力。因肿瘤及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者,应定期做听力检查。如果出现听力损伤,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。此外,长时间接触油漆等含挥发性化学物质制品,其有毒有害物质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,也会损害听力。

4.慢性疾病  
如心血管疾病患者,血黏度过高、血压高,冬季容易出现耳闷、耳鸣等不适,逐渐损伤听力。此外,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颈椎病等也会导致听力损伤。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不会直接损伤听力,但患者往往体质较弱,如果接触噪声等其他危险因素,听力下降的速度会比健康人群快。      

总之,老年性聋的预防,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